100元2小时不限次数电话号码-400元3小时快餐,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,51茶馆

中国文明网总站

神木市:生活垃圾治理上新台阶

  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,神木市着力构建“全系统谋划、全覆盖落实、全链条闭环、全方位引导、全市域统筹、全过程监管”的垃圾分类“六全模式”,打造垃圾治理先行示范样板,推动垃圾治理迈上新台阶。

  截至目前,神木城区4个街道、180个居住小区、55个公共机构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。

  制度体系健全完善

  该市编制了《神木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》,印发了《神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。同时,每年制定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和宣传方案,配套出台一系列标准规范,构建起系统化、规范化、持续化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。

 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,该市坚持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属地落实的原则,各镇街、机关企事业单位、社区、居民小区均成立垃圾分类工作机构,制定实施方案和职责分工。积极开展限塑、过度包装整治和光盘行动等工作,构建起“党建引领、行业主管、属地主体、社区主阵地、物业主力军、全民参与”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。

  在制度保障方面,该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,健全了市、镇街、村社三级和34个部门(单位)的垃圾分类组织管理架构,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。

  收处体系搭建完整

  在前端分类方面,全面开展“撤桶并点”工作,取消零散垃圾桶,投放四分类垃圾箱和智能环保屋等设施,实现了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设施配置的全覆盖。其中,投放四分类垃圾箱1514组,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屋147个,积分兑换一体机25个,垃圾分类收集房20个,向机关单位配发两分类垃圾桶5066个,向居民家庭配发两分类垃圾桶3.9万个。

  在中端运输方面,配备了四分类收运车辆和小型四分类电动三轮车等运输工具,规范喷涂车身外观分类标识,实现了“桶车对应”分类运输。推行餐厨垃圾直运模式,城区1104户餐饮企业和机关灶餐厨垃圾全部定时定点上门收集。

  在末端处理方面,建成2A级生活垃圾填埋场、建筑垃圾处理场、大件垃圾拆解中心、可回收物分解中心等,建设3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和7座垃圾中转站,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300吨。

  全民参与氛围浓厚

  坚持线上线下宣传。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、主题文艺演出等大型线下宣传活动16场。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答、分类打卡、创新创意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6次。通过微信、抖音发布垃圾分类知识课堂及短视频300余期。

  坚持教育培训先行。制作刊播垃圾分类宣传片、纪实片,制作发放宣传手册、倡议书,邀请省垃圾分类中心专家分期分组培训业务人员870人次,聘任垃圾分类宣讲师17名。

  坚持志愿服务引领。各社区均组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,累计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实践活动69次。推行“党建+垃圾分类”,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依托城管志愿者协会,成立“蓝精灵”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,开展垃圾分类“十进”宣讲760余场,受众人数达6.5万人次。

  城乡融合一体推进

  农村建立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镇市就近处理”的垃圾治理机制,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。目前,该市326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1098名、垃圾箱2856个、垃圾收集三轮车472辆,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20座、垃圾中转站4座,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.56%。

  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活动,通过树立典型、示范引领等方式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。

  分类质效明显提升

  出台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及奖补办法,建立成员单位、社区(村)、分类管理责任人三级考核制度,实行“月督查、季评估、年总评”长效机制及“绿黄红”榜制度,综合采取季度通报、视频曝光、排名销号等举措,推动形成垃圾分类追赶超越的良好态势。

  开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,引入自动称重、积分兑换、预约上门、统计分析等核心功能,实行“一人一码”定制分类,让市民“愿分乐投”,累计兑换礼品20余万份。

  “‘六全模式’的实施,不仅推动了神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,更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神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李光斌表示。(作者:宋艳霞)